技术赋能
“技术赋能”一词近年来在企业管理、信息技术、数字经济以及创新驱动发展等多个领域被广泛提及,代表了技术手段对传统业务模式、管理流程和组织能力的深刻支撑与提升。它不仅仅是技术应用的简单叠加,更是通过技术创新与数字化转型,推动组织实现效率提升、业务创新、风险控制和价值创造的战略过程。
一、技术赋能的概念解析
技术赋能(Technology Empowerment)本质上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为企业或组织的管理与运营注入新的动力和能力,使其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实现高效、灵活和智能化运行。技术赋能不仅关注技术本身,更强调技术与业务的深度融合,通过赋予组织新的能力,推动业务模式创新和管理变革。
技术赋能的核心在于“赋能”二字,强调技术作为手段,提升或重塑人的能力、组织的能力及业务的能力,帮助企业突破传统限制,实现战略目标。赋能包含能力提升、资源整合和价值创造三个维度。
技术赋能的内涵
- 能力提升:通过技术手段提升人力资源的工作效率和决策水平,使员工能够利用技术工具更好地完成任务。
- 资源整合:技术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和资源的共享与协同,促进跨部门、跨区域的协作。
- 价值创造:技术赋能带来新的业务模式和服务创新,创造新的市场价值和竞争优势。
技术赋能的范围
- 管理赋能:优化企业管理流程,实现智能决策支持。
- 业务赋能:通过技术驱动产品创新和服务升级。
- 组织赋能:促进组织架构调整和资源配置优化。
- 客户赋能:增强客户体验和客户关系管理。
二、技术赋能在主流领域的应用
技术赋能现已成为推动各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动力。不同领域根据自身特点,展开了多样化的技术赋能实践,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与实务经验。
1. 制造业的技术赋能
制造业是技术赋能最早和最广泛的应用领域之一。通过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机器人技术、物联网传感器等,制造业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和自动化。技术赋能使得制造企业能够实现柔性生产、精准管理、供应链协同和智能质检。
- 案例分析:西门子数字化工厂通过其工业软件和自动化设备,实现了生产线的高度自动化和实时监控,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 技术手段:智能传感器采集数据,云平台进行数据分析,AI算法优化生产调度。
2. 金融行业的技术赋能
金融行业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和云计算等技术,实现了风险管理、客户服务、产品创新和合规监管的提升。技术赋能推动了数字银行、智能投顾和普惠金融的发展。
- 案例分析:蚂蚁金服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进行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极大提高了信贷审批效率和风控精准度。
- 技术手段:机器学习模型分析客户行为,区块链保障交易安全,云计算支持弹性扩展。
3. 医疗健康领域的技术赋能
医疗健康领域借助人工智能影像识别、远程医疗、可穿戴设备和电子健康档案,实现了精准诊断、个性化治疗和医疗资源优化配置,提升了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
- 案例分析:IBM Watson Health通过人工智能辅助医生进行癌症诊断,提升诊断速度和准确率。
- 技术手段:深度学习算法分析医学影像,云平台支持远程医疗,物联网设备采集患者健康数据。
4. 教育行业的技术赋能
教育领域通过在线教育平台、虚拟现实(VR)和人工智能,实现了个性化学习、远程教学和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和教学质量提升。
- 案例分析:慕课(MOOC)平台通过在线课程和智能推荐系统,实现了大规模个性化教学。
- 技术手段:人工智能分析学习行为,VR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大数据评估教学效果。
5. 中央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技术赋能
特别是在中央企业财务管理领域,技术赋能扮演着推动财务数字化转型和提升管理效率的关键角色。结合牛鑫宇教授解读《关于中央企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财务管理体系的指导意见》的课程内容,技术赋能被明确作为财务管理理念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提升财务管理的精准度、及时性和科学性。
- 财务共享中心: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整合企业分散的财务数据,实现集中管理和标准化流程。
- 智能化财务软件:应用人工智能进行财务预测、风险识别和自动核算,减轻人工负担。
- 财务数字化转型:借助区块链技术保证财务数据的安全与透明,实现财务流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三、技术赋能的理论基础与学术观点
技术赋能作为跨学科研究的热点,涵盖信息系统、管理学、创新理论和组织行为学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成果。
1. 技术接受模型(TAM)
技术接受模型由戴维斯(Davis, 1989)提出,解释用户对新技术的接受过程,强调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对技术采纳的影响。技术赋能视角下,用户接受度直接影响技术对组织能力的提升效果。
2. 资源基础观(RBV)
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独特的资源和能力。技术赋能通过为企业注入先进技术资源,提升组织的核心能力和竞争力,是企业资源升级的重要路径。
3. 动态能力理论
动态能力理论强调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整合、构建和重组资源的能力。技术赋能使企业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提升创新力和适应力。
4. 组织变革理论
技术赋能推动组织结构、流程和文化的变革,是变革管理的重要推动力。变革过程中的沟通机制和员工培训是技术赋能成功的关键因素。
四、技术赋能在中央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建设中的具体应用
依据《关于中央企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财务管理体系的指导意见》,技术赋能贯穿于财务管理的各个层面,成为推动中央企业财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1. 财务管理理念的技术赋能
- 立足实际与技术创新结合:中央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财务分析的智能化。
- 开放协同的技术支撑:通过云平台和信息共享系统,实现集团内部财务信息的实时共享与协同,提高决策效率。
- 精益求精的技术保障:利用自动化工具减少人为错误,提高财务核算的精度和效率。
- 坚守底线与技术风险控制:借助区块链和智能合约技术,加强财务数据的安全性和合规性。
2. 财务管理组织的技术赋能
- 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统一管理财务数据和流程。
- 优化管控模式,采用智能分析工具辅助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
- 推动财务职能向战略支持转型,强化技术驱动的决策支持能力。
- 通过信息技术拓展服务对象,实现财务服务的个性化和多样化。
3. 财务管理机制的技术赋能
- 关键指标硬约束通过实时数据监控系统实现,确保财务目标的动态跟踪。
- 资源配置硬约束依托智能预算系统和资金管理平台精准执行。
- 主责主业强化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资金和资产的透明管理。
- 风控规则硬约束通过风险预警模型和异常检测技术加强风险管控。
- 政策激励软引导通过数据驱动的绩效评估体系实现精准激励。
4. 财务管理功能的技术赋能
- 战略支撑:利用数据分析和预测模型支持企业战略制定。
- 决策支持:通过智能决策系统实时提供财务风险及机会预警。
- 业务服务:整合业务流程,实现财务与业务的无缝对接。
- 价值创造:通过技术创新挖掘财务数据价值,推动新业务模式。
- 风险防控:运用智能风控系统实时识别和管控财务风险。
五、技术赋能的实践经验与案例分析
技术赋能的实际效果依赖于组织的执行力和技术应用的深度。多个中央企业的典型案例为理解技术赋能的价值提供了生动参考。
案例一:某中央企业财务共享中心建设
该企业以云计算和大数据为基础,构建集中化财务共享平台,实现了集团内十多个子公司财务数据的统一管理。技术赋能使得财务流程标准化、自动化,减少人工干预,财务报表编制时间缩短50%,风险预警能力显著提升。
案例二:智能财务机器人(RPA)在某央企的应用
引入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自动完成发票审核、费用报销、资金调拨等重复性工作,解放财务人员的时间,使其能够聚焦于分析和战略支持,提升了财务部门的整体工作效率和质量。
案例三:区块链技术保障财务数据安全
某央企探索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财务数据管理,实现账务信息不可篡改和防伪造,提升了财务数据的可信度和透明度,增强了监管合规能力。
六、技术赋能的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
1. 技术赋能面临的挑战
- 技术适应性与整合难题:企业现有系统复杂,技术整合成本高,技术适配性差。
- 人才缺口与能力不足:技术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缺乏,限制技术赋能成效。
-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风险:技术应用带来了数据泄露和安全风险。
- 组织文化和变革阻力:员工对新技术的抵触和组织变革过程中的阻力。
- 标准和规范缺失:技术应用缺乏统一标准和行业规范。
2. 未来技术赋能的发展趋势
- 智能化赋能加速:人工智能将深度嵌入财务业务,实现自动化与智能化的高度融合。
- 数据驱动决策成为标配:大数据分析将成为企业决策的基础,推动精准化管理。
- 云化与平台化趋势:云服务平台将成为技术赋能的主要载体,实现资源共享和敏捷响应。
- 跨界融合创新:技术赋能将促进不同产业和业务之间的深度融合,催生新生态。
- 安全与合规技术强化:隐私计算和区块链技术保障数据安全与合规。
七、技术赋能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结合
在国家战略背景下,技术赋能成为推动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关于中央企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财务管理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利用技术赋能实现财务管理现代化,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通过技术赋能,中央企业能够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提升创新力、控制力和影响力。
- 服务国家战略:技术赋能提升财务管理能力,支持重大项目和战略实施。
- 增强竞争力:通过技术提升财务透明度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 提升创新力:技术驱动财务创新,支持新兴业务发展和投资决策。
- 强化风险控制:智能风控系统提升风险识别和预警,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 扩大影响力:数字化财务管理增强企业品牌信誉和社会责任感。
八、总结
技术赋能不仅是现代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路径,更是推动管理创新和业务升级的核心动力。其在中央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建设中的应用,体现了技术与管理深度融合的趋势和价值。通过技术赋能,企业能够实现财务管理理念、组织、机制和功能的全面优化,提升企业的战略执行力和竞争优势。面对未来的复杂环境,持续深化技术赋能,构建智能化、数字化、协同化的财务管理体系,将成为中央企业乃至各类组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分享、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