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目标,旨在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确保全体人民享有更为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该目标不仅是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总结与展望,也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具体体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指在2035年前,全面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会公正、生态良好等各个方面的进步,以达到人民生活的总体提升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小康社会的概念最早是由邓小平提出,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包括“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进展”、“经济发展更高质量”、“人民生活更加便利”等具体内涵。
小康社会的构想起源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并希望通过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及“到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强调必须保证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理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指导方针。
在实际进程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以下是几个典型案例:
尽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明确,但在实现的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及国家的重要战略目标,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和保证。通过不断的努力与实践,结合历史经验与现实需要,中国将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继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
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也与国际形势密切相关。在国际竞争愈发激烈的情况下,中国必须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中国将为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的贡献,推动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