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风险管理是指对国有资产在获取、持有和处置过程中的各种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测的一系列管理活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国有资产的规模和效益显著提升,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风险和挑战。因此,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风险管理体系,提升国有资产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成为当前国有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亟需解决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国有资产的管理环境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财政部资产管理司副司长赖永添在国资治理与资本运营高峰论坛上指出,国家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持续发力,推动相关政策和法律制度不断完善。然而,部分国有企业在资产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措施不到位等方面的问题依然存在,资产流失和效益低下的现象时有发生。
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我国国有企业(不含金融企业)资产总额达233.9万亿元,国有金融企业资产总额达293.2万亿元,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总额达37.7万亿元。这一庞大的国有资产规模意味着相应的管理风险也在加大,如何有效管理和控制这些风险成为了国有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的重要挑战。
风险识别是国有资产风险管理的第一步,主要包括对国有资产在各个阶段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全面识别。这些风险可能来源于内部管理不善、外部市场变化、政策法规调整等多个方面。
在识别出潜在风险后,需对其进行评估,分析风险的性质、发生概率及可能造成的后果,确定风险的优先级,为后续的风险控制和管理提供依据。
风险控制是国有资产风险管理的核心环节,主要通过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流程和标准,实施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降低国有资产的风险发生概率。
风险监测是对国有资产风险管理实施情况的跟踪和评估,通过建立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定期评估风险管理效果,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和效益最大化。
国有资产风险管理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资产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若干意见》等。这些法律法规为国有资产的管理提供了基本框架和原则,规范了国有资产的获取、持有和处置行为。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资产法》明确规定了国有资产的管理职能、管理机构及其职责,为国有资产的风险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各级政府和国有企业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内部管理制度,以确保国有资产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
国有资产的风险管理不仅关乎资产的安全性,还直接影响到资产的价值创造。因此,在进行国有资产风险管理时,必须注重价值管理。价值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国有资产的三化管理法是指标准化、流程化和数字化管理,通过规范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风险。
国有资产管理中的三权分离是指所有权、经营权和监督权的分离,确保各方权利和责任的明确,有效防范利益冲突和管理风险。
通过对国有资产管理流程的梳理和优化,建立科学的资产管理流程,提升资产管理的效率和效益,从而降低管理风险。
定期对国有资产进行评估,及时识别和处理资产减值风险,确保资产的真实价值反映,提升国有资产的管理效益。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有资产风险管理的数字化转型成为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数字化管理不仅能够提高资产管理的效率,还能增强风险识别和监测的能力。
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国有资产进行全面数字化管理,建立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国有资产的实时监控和管理。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工具,提升国有资产风险预测和评估的准确性,增强风险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建立与数字化管理相适应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体系,确保数字化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在国有资产风险管理的实际操作中,有许多成功案例能够为国有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提供借鉴。例如某国有企业在进行资产处置时,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对待处置资产进行了全面的风险识别和评估,最终实现了资产价值的最大化。
该企业在处置过程中,采用了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处置方法,确保处置过程的透明和公平,减少了管理风险。同时,通过对处置结果的后续评估,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为后续的资产管理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随着国家对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国有资产风险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风险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为风险管理提供更为明确的法律依据。
推动国有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提高资产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
在国有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中加强风险文化的建设,提高全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借鉴国际先进的国有资产管理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建立适合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风险管理体系。
国有资产风险管理是保障国有资产安全、提升管理效益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国有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能够有效识别、评估和控制各种风险,从而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未来,随着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有资产风险管理将朝着更加科学化、数字化的方向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