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开发工作坊是由戴辉平教授主导的一项针对企业内部培训师和关键岗位人员的课程,旨在通过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流程,提高企业内部培训的质量和效果。随着现代企业对员工培训和知识传承的重视,开发一门适应企业需求的精品课程显得尤为重要。本课程以ADDIE模型为基础,结合敏捷迭代式课程开发思想,致力于帮助参与者掌握课程开发的核心技能,提升培训效果。
在当今快节奏的商业环境中,企业面临着员工流失和知识传承不足的问题。许多企业内部员工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由于缺乏总结和提炼的能力,无法有效地将这些经验转化为可传承的知识资源。此外,从外部采购的课程往往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导致培训效果不佳。同时,已有的课程因缺乏系统的资料包,导致同一课程不同讲师授课时出现教学方法、时间及效果的差异,影响了知识的传承和应用。因此,开发一门系统化、实操性强的精品课程显得尤为重要。
本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员熟悉课程开发的流程和方法,使其能够独立开发出符合企业需求的精品课程。具体目标如下:
本课程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色:
第一天的课程主要围绕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展开。学员将学习到精品课程的定义、特征,以及当前企业课程开发的现状与挑战。同时,课程将介绍ADDIE模型和HPT模型等主要课程开发模型。
精品课程是指经过系统设计和精心制作,能够有效满足学员需求并实现特定学习目标的课程。课程将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员理解精品课程与一般课程的区别,包括内容深度、结构化程度和教学效果等方面。
在制定课程大纲时,学员将学习到如何进行需求分析,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确定培训需求,并根据需求设定明确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设定不仅应关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应考虑学员的态度变化。学员将进行课堂练习,完善自己的课程目标并进行分享。
课程还将介绍如何从多种渠道搜集培训素材,培训师的百宝箱,以及如何利用现代工具(如微信)进行素材的查找与整合。这一环节旨在帮助学员积累丰富的教学资源,为课程开发提供有力支持。
第二天的课程集中于知识萃取和PPT制作两大部分。学员将学习到知识萃取的重要性及其方法,如STAR模型和联想复盘法,帮助学员从个人和团队经验中提炼出有价值的知识。
知识萃取是指将个人或团队的经验转化为可传承的知识的过程。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学员将掌握如何运用STAR模型进行个人经验的萃取,以及如何通过复盘法进行团队经验的总结。
PPT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工具,其设计与制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课程将指导学员使用PPT设计的四个阶段,分别是1.0版的骨架设计,2.0版的内容丰富,3.0版的美化处理,以及4.0版的动画与交互效果。通过实际操作,学员将掌握制作高质量PPT课件的技巧。
第三天的课程将聚焦于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课件包的制作。学员将学习到成人学习的动机和特点,掌握适合不同学员类型的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是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涉及到如何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与学习内容。课程将介绍本杰明·布鲁姆的学习内容分类法及其应用,帮助学员在设计课程时更加有的放矢。
标准的课程包应包含课程大纲、PPT课件、讲师手册、学员手册及教辅资料。课程将通过实际案例展示课件包的结构与内容,并指导学员编写讲师手册和学员手册,确保课程的顺利进行。
第四天的重头戏是课程试讲。学员将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课程设计成果,通过8分钟的试讲,检验课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试讲后,讲师将给予反馈,帮助学员发现不足并提升课程质量。
通过参与本课程,学员将获得以下几方面的收益:
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不仅基于实际的培训需求,也结合了丰富的学术研究与实践经验。近年来,随着企业内部培训的重要性不断上升,许多研究者开始关注课程开发的有效性与系统性。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分析,课程开发的最佳实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精品课程开发工作坊》课程的学习,参与者将获得系统的课程开发知识与技能,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独立开发出符合企业需求的精品课程。课程的设计结合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为企业的培训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与保障。无论是企业内训师、关键岗位人员还是培训管理者,都能在本课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与方法,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与课程开发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