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企业中,培训已成为提升员工技能和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根据2017年《培训杂志》的调研数据显示,许多企业在选拔内训师后,未进行系统的TTT(Train the Trainer)技能培训,导致培训效果大幅下降,平均有效数据仅为16%。这一现象揭示了课程设计与实施中的诸多问题,尤其是在课程素材的整理与优化方面。
企业在组织培训时,往往认为拥有强大业务能力的内训师即可胜任培训任务。然而,事实证明,单靠业务能力并不足以保证培训的有效性。这些内训师在制作PPT时,通常陷入知识搬运工的角色,无法有效传递知识,导致学员缺乏兴趣和实用性。课程设计不当,使得培训不仅未能解决问题,反而成为员工的负担。
因此,如何有效整理课程素材,制定符合企业需求的培训方案,是每位内训师和培训经理必须面对的挑战。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的培训设计方法,帮助学员掌握有效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工具,提升培训效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参与者将能够:
在这部分,我们将通过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需求梳理,深入思考为何企业需要组织培训。关键在于明确培训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工具的使用至关重要,尤其是精品课程定位表,它能够帮助我们将现有课程进行客户定位,以此为依据优化课程纲要。
课程的开发需要采用四种思维方式:
在明确培训的目标时,首先需要自问“我为什么要讲这个课程?”通过分析课程的卖点与买点,确保课程的必要性和针对性。此外,利用“无问题不培训”的原则,从实际工作情景中发现问题,并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案,确保课程的实用性。
在这一讲中,我们将讨论如何绘制《破题图》,以此为基础设计课程结构,并通过大夫的思维进行问诊,产出目录素材库,确保课程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在课程内容聚焦的过程中,了解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区别至关重要。通过本杰明·布鲁姆的学习法,明晰态度、知识与技能的关系,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课程内容。
此外,课程的二级目录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逻辑关系,包括并列关系与递进关系。同时,课程关系模型的构建,如金字塔模型,能够确保课程内容的层次分明,逻辑严谨。
课程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课程内容的匹配度。在这一讲中,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内萃经验与外取经验,从多个维度丰富课程内容。内容的来源包括:数据类资料、信息观点类(视频、音频、案例等)、方法工具类(流程、模板等)等。
通过对课程素材的整理与分类,能够有效提升课程的整体质量,使培训内容更加丰富、实用。
课程素材库是每位内训师必备的工具,它可以帮助快速查找和整理课程所需的各类数据和材料。通过分类管理,可以将素材分为以下几类:
在整理课程素材时,必须具备一定的筛选标准,以确保所选素材的质量与相关性。以下是一些建议:
课程素材整理并不是一次性的任务,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内训师需要定期对素材库进行更新,剔除过时的内容,添加新的资源。同时,建立反馈机制,通过学员的反馈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和形式,确保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课程素材整理是提升培训效果的重要环节,内训师应通过合理的流程与策略,确保培训内容的丰富性与实用性。通过系统的课程开发与设计,能够帮助企业培养出更具竞争力的员工,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在未来的培训实践中,期待每位内训师都能运用所学知识,不断优化课程设计,提升培训的有效性,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