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支部工作条例
《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简称“党支部工作条例”,是中国共产党为加强党支部建设而制定的一项重要规范性文件。它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建设、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提供了基本准则。该条例的实施旨在提升党支部工作水平,保障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有效性,确保党的各项决策部署在基层的落实。
背景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新的诠释,概括为“10个明确”和“10个坚持”。其中,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是首要任务。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特别是在基层党支部的工作制度建设方面。《党支部工作条例》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基层党建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长期以来,基层党支部的工作水平不均,存在“因人成事、因人废事”的现象。选对一个人能使党支部工作突飞猛进,而选错一个人则可能导致工作一落千丈。这不仅与选人有关,也与缺乏必要的工作标准密切相关。随着《党支部工作条例》的出台,基层党支部的工作开始出现整体提升的趋势,但具体成果仍然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之一是对《党支部工作条例》的培训不到位。
《党支部工作条例》的主要内容
总则
- 党支部的组织力与政治功能: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是党在基层的战斗堡垒,其核心职责是发挥组织力,增强政治功能。
- 党支部的地位与作用:党支部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基础,是联系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 党支部的五项工作原则:包括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
组织设置
- 党支部的设置原则:以单位、区域为主,以单独组建为主,确保党支部的覆盖面。
- 党支部的设置要求:党支部成员人数应多于3人,少于50人,确保有效的组织活动。
- 特殊党支部的设置:包括联合党支部、流动党员党支部和临时党支部等,以适应不同的组织需求。
- 党支部的八项基本任务:包括思想政治工作、组织生活、党员教育、服务群众等。
- 党支部会议制度:规定党员大会、党支部委员会会议和党小组会的召开要求和程序。
组织生活
- 组织生活的形式:“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等。
- 组织生活的要求:突出政治学习和教育,增强党性锻炼,确保组织生活的质量与效果。
- 主题党日的组织:通过理论学习、组织生活、民主议事、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增强党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党支部书记
- 党支部书记的条件:包括政策理论水平、组织协调能力和群众工作本领等。
- 党支部书记的选拔与培训:明确选拔标准,提供任职培训和示范培训,确保党支部书记具备必要的能力。
- 党支部书记的职业生涯设计:明确专任、正职兼任、交叉任职等多种任职方式,促进党支部工作的有效开展。
党支部的组织力与政治功能
组织力的基本内涵
组织力是党支部工作的重要衡量标准,是党的力量源泉。通过对组织力的分析,能够深刻理解党支部在基层党建工作中的作用。组织力不仅包括宏观组织力,还包括微观组织力,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逻辑关系。
组织力的评价维度
- 执行力:党支部在推动党的方针政策落实方面的能力。
- 凝聚力:党支部在团结党员、服务群众方面的能力。
- 创新力:党支部在工作方式、工作内容上的创新能力。通过不断创新,增强党支部的活力和吸引力。
组织力的解读视角
通过不同的案例分析,如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组织力的内涵与外延。组织力的提升不仅仅依赖于制度的落实,更依赖于组织文化的建设与党员的思想认同。
党支部工作原则解读
思想建设
思想建设是党支部工作的首要任务,通过思想引领,增强党员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确保党员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政治建设
政治建设强调政治领导,要求党支部在工作中始终把政治放在首位,确保党的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
组织建设
组织建设注重凝聚群众,通过建立健全组织体系,提升党支部的组织力和战斗力,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作风建设
作风建设要求党支部在工作中自我革新,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树立党员的良好形象。
能力建设
能力建设强调提升党支部的工作能力,包括组织能力、执行能力和服务能力,为推动企业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国有企业党支部组织力建设
组织力建设的目的
组织力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党支部的整体工作水平,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为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组织力建设的方向与目标
明确组织力建设的方向,既要关注党支部的内部建设,也要关注党支部与外部环境的互动,确保党支部在新形势下的有效运作。
组织力建设的具体要求
- 加强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确保每位党员都能充分理解和支持党的方针政策。
- 建立健全党支部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 鼓励党员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提高党组织的社会影响力。
党支部书记能力建设
党支部书记的重要性
党支部书记是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人物,其工作直接影响到党支部的整体运作和党员的工作积极性。通过明确党支部书记的责任和权力,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在党支部工作中的引领作用。
党支部书记的认知与能力层次
- 认知三境界:党支部书记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工作要求。
- 学习矩阵:党支部书记应建立系统的学习机制,持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
党支部书记的“三懂三会三过硬”
- 懂党务、懂业务、懂管理,提升综合素质。
- 会解读政策、会疏导思想、会总结经验,增强工作能力。
- 政治过硬、作风过硬、廉洁过硬,确保党支部的良好形象。
企业基层党建责任体系建设
基层党委成员的责任
- 党委书记:负责整体党建工作的领导责任。
- 党委副书记:负责具体工作落实,协调各项工作的开展。
- 党委委员:负责各自分管领域的党建工作,确保责任落实。
党委工作部的协调责任
党委工作部是企业党建工作的专业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各项党建工作,确保各项任务的落实与推进。
党支部工作实务基础
党支部书记工作方法与工作重点
- 有效开展党支部谈心谈话的技巧:通过建立信任关系,增强党员间的沟通与理解。
- 高效召开会议的步骤、程序与要求:确保会议的有效性和高效性,提高工作效率。
- 制定可以落地的党支部工作个案的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
- 召开组织生活会的要点与方法:确保组织生活会的质量,增强党员的参与感。
- 民主评议党员的基本要求:通过评议活动,促进党员之间的相互学习与提高。
谈心谈话与党员大会模拟
通过角色扮演与模拟活动,增强学员的实战能力,提高党支部书记的工作实务水平,确保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总结
《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的实施是推动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举措。通过明确党支部的组织力、政治功能及工作原则,能够有效提升党支部的工作水平,确保党的各项决策部署在基层的落实。党支部书记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人物,其能力建设与责任落实至关重要。通过系统的培训与实践,能够为党支部的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为实现党的目标贡献力量。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分享、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