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背景:
“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国际社会作出碳达峰、碳中和的郑重承诺。随后,这一“3060目标”被纳入“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首次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年度重点任务之一。
2021年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率,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践行双碳战略,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电力作为我国碳排放占比最大的单一行业,减排效果对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南方电网公司坚持***生态文明思想为引导,坚决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深入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坚持在大局下行动,扛起中央企业创新主力军的责任,加快建设数字电网,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打造南网样本,发挥先行示范作用。
本课程通过探讨构建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重大背景和历史意义、主要特征、要求以及如何做的内在逻辑关系的分享和解读,希望能让能源电力企业各层级干部及员工明确此背景及内在关联,并为实际工作提供指导方向,为碳中和、碳达峰、能源互联网企业建设和发展积极推进,以及人类生态环境保护等角度,尽绵薄之力。
学员收益:
l 了解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重大背景及历史意义;
l 清晰了解与之相关的碳中和、碳达峰的意义及主要路径;
l 理解新型电力系统的主要特征与内涵;
l 认识目前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面临的新形势与要求;
l 深刻理解如何以数字化驱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课程风格:
l 源于实战:课程内容来源企业实践经验,课程注重实战、实用、实效;
l 幽默风趣:课程氛围非常好,擅长用互动、故事、案例点燃培训现场;
l 逻辑性强:系统架构强,课程的逻辑性能够紧紧抓住每个听众的思维;
l 价值度高:课程内容经过市场实战打磨,讲解的工具均能够有效运用;
l 方法论新:紧扣时事+深层剖析+实操练习+视频案例+趣味互动+追本溯源
适合对象:能源电力企业中高管理者、项目管理者、班组长、基层骨干等。
课程时间:0.5天,6小时/天
课程大纲
导入:
1、2020年联合国大会提出“双碳”战略目标
2、2021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
第一讲: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背景及重大意义
一、是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
(一)双碳战略目标的重大意义
1.“两个一百年”——大国使命
2.促进绿色低碳转型
3.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4. 保障能源安全共赢
(二)碳达峰、碳中和面临的挑战
1. 能源需求增长的挑战
2. 重型化产业结构的挑战
3. 高碳化能源结构的挑战
4. 碳减排时间短任务重
5. 经济转型升级压力大
案例:三高一低
6. 能源系统转型难度大
案例:一煤独大的时代
(三)我国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数据
1. 202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2. 2020年我国电力行业占能源行业碳排放总量数据
3. 电力行业对双碳目标实现的直接影响力度
二、是推动能源革命,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
1.近年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逐年攀升
数据:2020年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
2.可再生能源尤其是风、光等潜力巨大
案例:世界风库、世界风口、2020风、光发电装机数据
3.电力在可再生能源里的价值
4. 有效促进需求侧推进“新电气化”进程
案例:杭州萧山欣美电气
三、是推动绿色能源技术创新发展,提升能源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抓手
1.我国陆上风电、光伏发电规模
2.海上风电规模
第二讲:新型电力系统的显著特征
一、显著特征
(一)绿色高效
1.新能源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数据:2030年和2060年,我国新能源发电量占比
2.新能源结构新定义
3.终端能源消费“新电气化”进程加快
案例:工业、建筑、交通三大领域电气化水平
二、柔性开放
1.特高压柔性直流技术让大电网柔性互联提升
2.配电网呈现交直流混合柔性电网与微电网等多种协同发展
3.智能微电网作为重要解决方案
案例:城市、工业园区、偏远地区
4.储能规模化
二、数字赋能
1.打通源网荷储
2.发电侧与用电侧
3.“电力+算力”
案例:尖峰负荷、售电用户市场、东数西算、碳犀牛
第三讲:数字化电网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实践与举措
一、加快建设数字电网,构建开放共享、合作共赢能源生态系统
1.打造和完善数字业务技术平台
2.加速电网管理数字化转型,面向千万级新能源客户高效服务
3.加大5G基站、物联网、电动汽车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投入
4. 对接好国家工业互联网和数字政府
案例:深圳福田、广州欧中新知识城、珠海横琴
二、全力保障新能源充分消纳,推动构建多元能源供给体系
1.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新能源预测水平,云边融合和先进控制技术增强新能源场站主动参与系统调峰调频能力;
2.推进电力系统更加敏锐的“五官”和更聪明的“大脑”,支持众多新能源发电设备
3.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就近消纳为主的原则
4.加强海上风电统一规划和并网,用数字化技术推动海上风电智能调控和智慧运维
5.加快推动源网荷储多类型技术应用,建立健全跨省区清洁能源消纳机制
数据:南方区域新增风光新能源装机
三、加快构建坚强主网架和柔性配网,促进能源资源优化配置
1.广泛部署小微传感、芯片化智能终端和职能网关
2.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挖掘能力,利用人工智能,提供强大算力
3.应用先进电力电子与数字技术构建同步电网规模合理的柔性互联大电网
4.统筹利用风电、光伏、生物质等区域分布式能源资源,因地制宜建设交直流混合配电网和智能微电网
案例:乌东德电站送电广东广西特高压多端柔性直流示范工程
阳江市阳西县儒洞镇长角水库光伏发电站
四、以数字技术助推能源消费革命,推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
1.推进数字技术深度融入用户服务全业务、全流程,实现线上线下无缝链接
2.通过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聚合海量用户侧调节资源,建设虚拟电厂
3.引领绿色用能方式,通过大数据辅助用户挖掘节能潜力
4.加快南方区域统一电力市场,丰富电力市场交易品种
案例:南网在线、贵州电网
五、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科技支撑力和产业带动力
1.加强基础理论和方法等基础研究,实现技术突破,形成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电力系统关键技术和标准体系
2.加快实现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独立自主和升级换代,形成国际一流水平的电力产业链
u 课程总结+学员分享+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