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我国国有资产管理改革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资产支持专项计划(Asset-backed Special Plans,简称“专项计划”)作为一种创新的资产盘活和融资工具,逐渐成为促进国有资产有效利用和资本市场多层次发展的重要抓手。本文将结合国有资产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系统阐述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的内涵、运作机制、政策环境及其在国有资产盘活中的应用,帮助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深入理解专项计划的价值和操作要点。
国有资产管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围绕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展开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活动。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和国有资本运营体制改革的推进,如何高效盘活存量资产成为提升国有资产管理效益的关键。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国办发〔2022〕19号)明确指出,要通过资产证券化等市场化手段,实现资产价值的最大化,这为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的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
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属于资产证券化范畴,是指通过设立专项计划,将基础资产进行打包,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募集资金用于项目建设、资产改造或优化运营,从而形成存量资产盘活与新增投资良性循环的创新融资模式。
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正是国有资产管理中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工具,特别是在基础设施、产业园区以及房地产等领域的资产盘活中展现出巨大潜力。
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是一种以特定资产为基础,通过设立专项计划主体(通常是信托计划、资产管理计划等),将资产权利进行证券化处理,发行资产支持证券融资的结构性金融产品。专项计划与基础资产之间通过法律隔离和现金流匹配实现风险隔离,保障投资者权益。
基础资产是专项计划的核心,涉及多种类型,主要包括:
通过将这些基础资产进行打包,专项计划实现资产的标准化和可交易性,进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国有资产的转型升级。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国有资产的盘活与资本市场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指导意见,为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这些政策机遇为专项计划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也为国有资产管理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手段。
专项计划的设立和运行涉及多个环节,需要各方紧密协作,确保项目合规、风险可控、收益稳定。
资产提供方需对基础资产进行详细尽调和价值评估,确保资产权属清晰、现金流稳定、风险可控。资产评估不仅包括财务指标,更要关注法律合规和运营风险。
专项计划设计需明确资产池结构、资金流向、债务安排和风险分层。通常采用分层结构设计,将资产支持证券划分为优先级和次级份额,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
通过设立专项计划信托或资产管理计划,明确各方权利义务,建立法律隔离机制。合同体系包括资产转让协议、服务协议、托管协议等,保障专项计划的合规运营。
专项计划通过资本市场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募集资金用于基础资产的建设、改造或运营资金补充。发行过程需完成信息披露、信用评级和投资者推介。
资产服务机构负责基础资产的日常运营和现金流回收,确保专项计划按时向投资者支付本息。需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理方案。
专项计划需定期披露运营状况和财务信息,接受监管机构监督,确保透明度和投资者保护。
实践中,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在多个领域的国有资产盘活中取得显著成效,以下几个案例具有代表性:
该项目通过设立专项计划,将产业园区内的租金收益权证券化,成功募集资金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升级和产业配套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和资产价值提升。
项目采用专项计划发行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盘活了隧道通行费收益权,缓解了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并提升了基础设施运营效率。
结合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与REITs模式,将保障房租赁收益进行证券化,拓宽了住房保障资金来源,推动了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项目将闲置低效资产通过专项计划进行资本化改造,实现资产价值提升和城市功能优化,示范了存量资产与改扩建有机结合的路径。
尽管专项计划具有明显优势,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多重风险和挑战,需要引起管理者和投资者高度关注:
为降低风险,应加强资产尽调和评估,完善计划结构设计,强化合规管理,提升信息披露质量,并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的发展前景广阔,呈现以下趋势:
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作为连接国有资产管理与资本市场的重要桥梁,既是盘活存量资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工具,也为国有企业提供了多元化融资渠道。深入理解专项计划的理论基础、政策环境、操作流程及风险管理,有助于企业管理层和投资者把握机遇,推动国有资产运营方式的创新升级。未来,随着政策支持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将在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助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