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修平:中高层管理者团队建设与管理

李修平老师李修平 专家讲师 1查看

课程概要

培训时长 : 1天

课程价格 :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课程分类 : 中高层管理

课程编号 : 43621

面议联系老师

适用对象

通讯互联网企业中高层管理者(CTO、技术副总裁、事业部负责人、研发总监等)

课程介绍

​课程背景​

通讯互联网行业面临技术迭代加速​(如6G研发周期缩短至2年)、团队规模扩张​(如万人级云服务团队)、组织复杂度高​(如跨国协作与矩阵管理)等挑战。中高层管理者需通过科学的团队建设与管理方法实现:

· 组织效能提升:构建扁平化、敏捷化的组织架构(如AWS的“两个比萨团队”原则);

· 团队活力激发:平衡稳定性与创新性(如微软“成长型思维”文化落地);

· 领导力升级:掌握团队不同阶段的差异化管理策略(如Scrum冲刺期的危机干预)。

​课程收益​

1. 方法论掌握:深度理解敏捷组织架构设计逻辑塔克曼团队阶段理论的适配性;

2. 工具落地:学会使用组织结构优化模板团队效能评估矩阵跨文化协作框架

3. 场景覆盖:覆盖技术团队冲突管理​(如前后端API版本争议)、跨国团队协同​(如硅谷与班加罗尔的研发协作)、组织变革推动​(如传统企业IT部门敏捷转型);

4. 文化塑造:推动工程师文化​(如开源精神)与商业思维融合​(如技术决策与ROI挂钩)。

​课程时间​:1天(6小时)

​授课对象​:通讯互联网企业中高层管理者(CTO、技术副总裁、事业部负责人、研发总监等)

​课程特色​

· 深度行业适配:案例全部基于通讯互联网场景(如AWS故障应急指挥中心、Netflix技术团队文化转型);

· 工具结构化:提供可直接套用的《敏捷团队RACI矩阵》《跨文化协作风险评估表》;

· 强互动性:通过角色扮演​(如“技术团队裁员危机沟通”)、沙盘推演​(如“双十一流量洪峰应对”)深化学习成果。

​课程大纲​

​模块一:组织架构——构建IT团队的敏捷基因​

1.1 通讯互联网组织的独特挑战

· 案例:某云计算企业通过​“无职位头衔”架构减少30%的审批耗时;

· 数据:IT行业70%的组织僵化源于过度依赖职能分工​(如研发、测试、运维割裂)。

1.2 组织设计工具

· 工具:​​“两个比萨团队”原则​(团队规模不超过可共享两张披萨的人数);

· 练习:为“AI算法研发部”设计扁平化架构(含首席科学家、算法工程师、产品经理角色)。

1.3 场景模拟:技术部门与业务部门的权力博弈

· 角色:CTO、产品总监、投资人;

· 任务:通过​“技术价值论证会”​说服管理层投资边缘计算技术(如自动驾驶数据平台)。

成果输出:《IT组织架构优化方案》

​模块二:团队形式与特点——从功能型到创新型​

2.1 通讯互联网团队的四大类型

· 功能型团队:如“Java开发团队”的专业深耕;

· 项目型团队:如“双十一大促技术保障组”的临时协作;

· 产品型团队:如“AWS S3服务团队”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 混合型团队:如“开源社区运营团队”的分布式协作。

2.2 团队特点与适用场景

· 工具:​团队效能评估矩阵​(稳定性×创新性×交付速度);

· 练习:分析“某智能家居企业IoT研发团队”应采用功能型还是产品型架构。

2.3 场景模拟:技术团队的“敏捷-传统”文化冲突

· 角色:Scrum Master、资深工程师、流程合规官;

· 任务:通过​“文化融合研讨会”​平衡敏捷开发灵活性与安全合规刚性要求。

成果输出:《IT团队模式选择指南》

​模块三:塔克曼团队阶段领导——从形成期到成熟期​

3.1 四个阶段的挑战与对策

· 形成期:案例:某初创AI团队因目标不明确导致半年内流失率高达60%;

· 震荡期:工具:​冲突调解五步法​(倾听→复述→聚焦→共创→落地);

· 规范期:案例:某游戏公司通过​“代码审查文化”​将BUG率降低至0.5%以下;

· 成熟期:工具:​持续改进机制​(如Google的“20%自由时间”制度)。

3.2 领导力策略匹配

· 工具:​塔克曼阶段领导力自评表​(识别管理者在各阶段的适配度);

· 练习:为“处于震荡期的微服务架构团队”设计领导干预方案。

3.3 场景模拟:技术团队从“救火模式”到“预防性维护”的转型

· 角色:技术主管、运维工程师、CTO;

· 任务:通过​“故障复盘会”​推动“自动化监控系统”建设,减少人工干预。

成果输出:《塔克曼阶段领导力行动计划》

​综合演练:通讯互联网组织全场景管理实战​

4.1 全天知识串联

· 任务:分组完成“某跨国IT企业技术团队文化冲突”案例分析,输出完整的组织架构优化方案​(扁平化改造)+团队模式调整计划​(混合型团队设计)+领导力干预策略​(震荡期冲突调解)。

4.2 成果展示与反馈

· 机制:采用​“技术董事会”​模式,由CTO、技术专家、投资人组成评审组进行现场评分。

成果输出:《通讯互联网行业团队建设与管理标准化手册》(含20套工具模板)

​课程设计亮点​

· 双维度工具包:融合敏捷开发方法论​(如Scrum冲刺)与组织设计工具​(如RACI矩阵);

· 行业深度适配:案例覆盖AI研发、云计算运维、网络安全等前沿领域;

· 文化落地指导:提供《技术团队价值观宣言模板》《工程师激励OKR设定指南》。

​适配完整建议​

· 技术密集型团队:增加“芯片研发人才梯队建设”“开源社区治理”模块;

· 互联网创业公司:侧重“MVP快速验证”“用户增长黑客与技术KPI的平衡”;

· 传统企业IT部门:强化“数字化转型中的组织变革阻力应对”。

李修平老师的其他课程

• 李修平:中层管理者流程管理
​课程背景​通讯互联网行业面临高速迭代需求​(如APP版本频繁更新)、跨部门协作复杂​(研发、产品、运维)、用户需求响应压力​(如网络故障应急)等挑战。本课程通过全生命周期流程管理方法论,帮助管理者构建以用户价值为核心的敏捷流程体系,实现效率提升、风险管控与创新加速的三重目标。​课程收益​1. ​行业针对性:掌握通讯互联网专属方法论(如敏捷开发流程、故障分级响应机制);2. ​工具落地化:学会使用用户旅程地图、自动化RPA工具、A/B测试框架等数字化工具;3. ​场景全覆盖:覆盖网络运维故障处理、产品研发迭代、客户服务闭环等高频场景;4. ​数据驱动决策:通过流程关键绩效指标(KPI)​量化优化效果(如故障恢复时间、用户留存率)。​课程时间​:1天(6小时)​授课对象​:通讯互联网企业中层管理者(技术主管、产品经理、运维负责人、客户服务总监等)​课程特色​· ​深度行业适配:案例全部基于通讯互联网场景(如5G基站故障应急、APP用户投诉处理);· ​工具结构化:提供可直接套用的《敏捷开发SOP模板》《故障分级响应手册》;· ​强互动性:通过模拟故障应急指挥中心、黑客攻击防御推演等实战演练深化学习成果。​课程大纲​​模块一:流程思维——从功能割裂到价值交付​1.1 通讯互联网的核心流程挑战​· 案例:某短视频平台因“推荐算法更新未同步客服话术”引发用户大规模投诉;· 数据:互联网行业70%的用户流失源于流程体验断裂点​(如支付失败未自动退款)。1.2 流程诊断工具​· 工具:​数字化价值流图(Digital VSM)​——识别流程中的数据冗余与技术债务;· 练习:分析“用户从下载APP到完成首次付费”的全流程,标记效率瓶颈与体验痛点。1.3 场景模拟:5G基站突发故障的应急指挥​· 角色:运维主管、网络工程师、客服经理、公关专员;· 任务:在20分钟内启动三级响应机制(预警→隔离→修复),同步对外发布声明。成果输出:《数字化流程价值流诊断报告》​模块二:流程设计——构建敏捷化与数字化框架​2.1 通讯互联网的流程设计双引擎​· 对比:o ​敏捷开发:某游戏公司通过Scrum冲刺(Sprint)​实现2周内版本迭代;o ​数字化赋能:某云计算平台利用RPA机器人自动处理80%的工单。2.2 设计工具​· 工具:o ​敏捷开发:​用户故事地图(User Story Mapping)​——可视化需求优先级;o ​数字化服务:​服务蓝图模板​(前端交互→后端支撑→数据分析)。· 练习:为“智能家居设备远程控制功能”设计跨部门协作流程(研发、产品、测试)。2.3 场景模拟:APP新功能灰度发布的风险管控​· 任务:产品经理如何协调技术、运营团队,通过A/B测试+用户分群降低功能上线风险。成果输出:《敏捷化与数字化流程设计说明书》​模块三:流程运营——从瀑布模式到动态管控​3.1 流程落地的三大核心能力​· 案例:某社交平台因“未建立API接口监控机制”导致第三方服务瘫痪;· 数据:互联网企业90%的流程改进失败源于缺乏实时监控与反馈闭环​(Gartner调研)。3.2 运营监控工具​· 工具:o ​数字化仪表盘:监控服务器负载、API调用成功率等关键指标;o ​自动化预警系统:通过机器学习预测潜在故障(如流量激增导致CDN宕机)。· 练习:使用Prometheus+Grafana监控面板分析“视频平台卡顿率异常”问题。3.3 场景模拟:双十一流量洪峰期的全链路保障​· 角色:运维主管、CDN服务商代表、客服团队;· 任务:通过流量削峰填谷策略与应急预案分级启动,确保订单系统零故障。成果输出:《流程运营监控与改进计划》​模块四:流程优化——持续迭代的敏捷方法论​4.1 敏捷优化模型​· 理论:​DevOps核心原则——通过“开发与运维一体化”提升交付效率;· 案例:o ​微信支付通过故障演练(Chaos Engineering)​提升系统容灾能力;o ​Netflix以数据驱动决策重构全球内容分发网络。4.2 优化工具箱​· 工具:o ​根因分析法:​5Why分析定位“用户登录失败率高”的根本原因;o ​实验设计:通过多变量测试(MVT)​优化APP首页布局。· 练习:针对“用户投诉工单处理超时”问题,提出端到端流程优化方案。4.3 场景模拟:网络安全事件的应急响应与复盘​· 任务:安全团队、法务部、公关部如何协作完成“数据泄露事件”的应急响应与流程改进。成果输出:《流程优化实施路线图》​综合演练:通讯互联网全场景流程优化实战​4.1 全天知识串联​· 任务:分组完成“某云服务商数据中心灾备流程优化”(流程设计)与“短视频平台用户投诉处理体系升级”(流程优化)双案例分析,输出完整方案。4.2 成果展示与反馈​· 机制:采用​“黑客红队评审”​模式,由安全专家模拟攻击场景验证流程韧性。成果输出:《通讯互联网行业流程管理标准化手册》(含20套工具模板)​课程设计亮点​· ​双维度工具包:融合敏捷开发方法论​(如Scrum)与数字化转型工具​(如低代码平台);· ​行业深度适配:案例覆盖5G网络运维、AI算法迭代、用户增长黑客等前沿领域;· ​文化落地指导:提供《流程管理推行手册》(含OKR考核指标、跨部门协作激励机制)。​适配调整建议​· ​技术密集型团队:增加“芯片研发流程管理”“开源社区协作机制”模块;· ​用户增长导向企业:侧重“用户生命周期管理(CLV)”“AARRR增长模型”在流程中的嵌入;· ​全球化布局企业:补充“跨境数据合规流程”“多语言客服协同机制”设计。
• 李修平:中高层管理者教练式管理
​课程背景​ 通讯互联网行业面临技术迭代加速​(如AI算法月度更新)、团队能力断层​(如新生代工程师与传统管理者代际冲突)、创新压力倍增​(如云计算安全合规挑战)等挑战。中高层管理者需通过教练式管理实现: ​人才快速培养:缩短技术骨干成长周期(如从“码农”到“架构师”); ​团队敏捷转型:推动传统工程师适应DevOps文化; ​创新成果转化:将技术洞见高效落地为商业价值(如开源项目商业化)。 ​课程收益​ ​方法论掌握:深度理解教练式管理在技术团队的独特价值与底层逻辑; ​工具落地:学会使用GROW模型、技术复盘ORID法、非暴力沟通四步法等工具; ​场景覆盖:覆盖技术人才梯队建设​(如芯片研发团队)、跨部门协作创新​(如AI产品经理与工程师协同)、技术债务治理​(如遗留系统重构); ​文化塑造:推动工程师文化​(如代码审查文化)与数据驱动思维​(如A/B测试常态化)融合。 ​课程时间​:1天(6小时) ​授课对象​:通讯互联网企业中高层管理者(CTO、技术副总裁、研发总监、产品负责人等) ​课程特色​ ​深度行业适配:案例全部基于IT场景(如AWS故障应急指挥中心的领导力实践); ​工具结构化:提供可直接套用的《技术人才成长路线图》《敏捷需求评审checklist》; ​强互动性:通过角色扮演​(如“技术骨干离职面谈”)、沙盘推演​(如“双十一流量洪峰应对”)深化学习成果。 ​课程大纲​ ​模块一:教练式管理的概念与价值​ **1.1 什么是教练式管理?**​ 案例:某互联网公司通过​“技术导师制”​将新人首年留存率从40%提升至75%; 数据:采用教练式管理的技术团队,员工创新产出量是传统管理团队的2.3倍(Gartner研究)。 1.2 教练式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区别​ 工具:​管理矩阵​(任务导向型 vs. 成长导向型领导风格对比); 练习:分析“某技术主管过度干预代码审查”的行为属于哪种管理模式。 1.3 IT行业的教练式场景​ 案例:微软通过​“成长型思维”教练计划推动工程师掌握云原生技术; 数据:技术团队接受教练式辅导后,问题解决效率提升30%(Slack内部调研)。 成果输出:《技术团队教练式管理转型方案》 ​模块二:教练的核心能力​ 2.1 能力一:深度倾听与提问技巧​ 工具:​​“五层提问法”​​(事实→假设→影响→需求→行动); 案例:某SaaS企业CTO通过​“技术需求追问”​发现客户真实痛点(如数据安全合规需求)。 2.2 能力二:目标设定与反馈艺术​ 工具:​GROW模型在技术场景的应用(如“优化数据库查询性能”); 练习:为“全年未完成任何技术创新”的算法工程师设定OKR目标。 2.3 能力三:冲突化解与团队赋能​ 工具:​​“非暴力沟通四步法”​​(观察→感受→需求→请求); 案例:某开源社区通过​“贡献者分级制度”​化解核心开发者流失危机。 场景模拟:技术团队与业务部门的“需求优先级”之争​ 角色:技术主管、产品经理、投资人; 任务:通过​“价值-可行性”矩阵达成共识(如AI算法开发优先级)。 成果输出:《技术管理者教练能力评估表》 ​模块三:教练的工具与方法​ 3.1 工具一:技术复盘与反思​ 工具:​ORID反思法​(客观事实→主观反应→价值解析→行动决策); 案例:某游戏公司通过​“版本迭代复盘会”​将BUG率从5%降至1.5%。 3.2 工具二:行动学习与实践​ 工具:​​“问题即项目”​方法(将技术债务转化为改进课题); 练习:设计“老旧系统自动化改造”行动学习项目(含角色分工与里程碑)。 3.3 工具三:非暴力沟通与反馈​ 工具:​​“三明治反馈法”​​(肯定→建议→鼓励); 案例:某芯片制造商通过​“代码审查双向反馈”​提升新人代码质量。 场景模拟:技术主管对下属的绩效改进辅导​ 角色:技术主管、工程师、HRBP; 任务:通过​“事实-行为-影响”沟通法解决“任务交付延迟”问题。 成果输出:《技术团队教练工具箱》 ​综合演练:IT组织全场景教练实战​ 4.1 全天知识串联​ 任务:分组完成“某云计算企业技术团队文化冲突”案例分析,输出完整的教练式管理转型方案​(能力提升计划+工具落地路径)。 4.2 成果展示与反馈​ 机制:采用​“技术董事会”​模式,由CTO、技术专家、投资人组成评审组进行现场评分。 成果输出:《IT行业教练式管理标准化手册》(含20套工具模板) ​课程设计亮点​ ​双维度工具包:融合敏捷开发方法论​(如Scrum冲刺)与人才发展工具​(如技术人才画像); ​行业深度适配:案例覆盖AI研发、云计算运维、网络安全等前沿领域; ​文化落地指导:提供《技术团队价值观宣言模板》《工程师激励OKR设定指南》。 ​适配调整建议​ ​技术密集型团队:增加“芯片研发人才梯队建设”“开源社区治理”模块; ​互联网创业公司:侧重“MVP快速验证”“用户增长黑客与技术KPI的平衡”; ​传统企业IT部门:强化“数字化转型中的领导力挑战”“遗留系统维护团队激励”。
• 李修平:中高层管理者风险预防
​课程背景​ 通讯互联网行业面临技术迭代加速​(如AI安全漏洞、算法伦理争议)、生态竞争复杂化​(如云服务巨头垄断)、组织敏捷性挑战​(如传统架构与DevOps的冲突)等风险。中高层管理者需通过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实现: · ​风险前置化: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如某云服务商通过“漏洞赏金计划”降低90%安全事件); · ​决策高效化:利用结构化工具(如RASIC矩阵)快速定位风险责任人; · ​组织韧性强化:构建跨部门协同的危机响应机制(如某跨国企业“全球网络安全指挥中心”)。 ​课程收益​ 1. ​方法论掌握:深度应用RASIC矩阵、双重P-I矩阵等工具链; 2. ​工具落地:学会通过风险讨论会识别潜在风险、利用风险登记册跟踪管理; 3. ​场景覆盖:覆盖数据安全、技术债务、供应链中断、合规风险等IT行业高频风险领域; 4. ​文化塑造:推动“风险共担”文化(如全员漏洞上报机制)与“敏捷响应”文化(如72小时应急计划)。 课程时间:1天(6小时) 授课对象:通讯互联网企业中高层管理者(CTO、COO、安全总监、运维负责人等) ​课程特色​ · ​深度行业适配:案例基于IT行业典型场景(如苹果“芯片断供”应对、微软“数据泄露”危机); · ​工具结构化:提供《IT行业风险优先级评估矩阵》《部门风险登记表》; · ​强互动性:角色扮演(如“技术部与法务部的数据合规责任争执”)、沙盘推演(如“勒索软件攻击全网瘫痪”应急指挥)。 课程大纲: ​模块一:风险管理的底层逻辑​ ​1.1 什么是风险预防? · ​案例:某半导体企业通过“供应链多元化”战略降低地缘政治风险70%; · ​数据:建立完善风控体系的IT企业,网络安全事件损失较无体系企业减少83%(Gartner研究)。 ​1.2 风险失效的典型场景​ · ​工具:风险健康度诊断模型(识别盲区/响应迟缓/责任模糊); · ​练习:分析“某社交平台因算法偏见遭集体诉讼”案例的根源。 ​1.3 IT行业的风险特殊性​ · ​案例:某云服务商通过“零信任架构”将数据泄露风险降低60%; · ​数据:采用“主动防御”策略的IT企业,安全事件平均响应时间缩短55%(SANS调研)。 成果输出:《企业风险健康度评估报告》 ​模块二:风险准备与识别​ ​2.1 风险准备工具(RASIC矩阵)​​ · ​工具:RASIC矩阵(Responsible, Accountable, Informed, Consulted, Sign-off); · ​案例:某科技公司通过RASIC矩阵明确“数据泄露”事件中安全团队、法务部、公关部的职责边界。 ​2.2 双重P-I矩阵应用​ · ​工具:Probability-Impact Matrix(可能性-影响矩阵)× Priority Index(优先级指数); · ​练习:为“某AI芯片企业”评估“光刻机禁运”“算法开源争议”“核心人才流失”三类风险的优先级。 ​2.3 风险识别实战:风险讨论会​ · ​方法论: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 · ​案例:某通信企业通过跨部门风险讨论会识别出“6G频谱分配政策变动”高风险项。 成果输出:《企业风险清单(IT行业专用版)》 ​模块三:风险评估与分级​ ​3.1 双重P-I量表详解​ · ​工具:定量评分表(1-5分制)+ 定性描述(低/中/高/极高); · ​案例:某游戏公司通过双重P-I量表将“玩家数据外泄”风险评为“高影响(5分)-中概率(3分)”。 ​3.2 风险登记册建立​ · ​工具:风险登记册模板(风险编号、描述、类别、责任人等); · ​练习:为“某物联网企业”完善“设备固件漏洞”风险条目。 ​3.3 风险地图绘制​ · ​工具:三维风险地图(可能性×影响×可控性); · ​案例:某电商平台通过风险地图直观呈现“DDoS攻击”对用户体验的全局风险分布。 成果输出:《IT企业风险登记册(含100+风险条目模板)》 ​模块四:风险应对策略与计划​ ​4.1 风险应对四象限​ · ​工具:规避/减轻/转移/接受矩阵; · ​案例:某软件企业通过“开源替代方案”规避商业授权风险(规避策略)。 ​4.2 应急预案制定(72小时行动框架)​​ · ​工具:危机响应流程图(预警→启动→执行→复盘); · ​案例:某云计算企业设计“勒索软件攻击应急预案”,确保3小时内隔离受感染系统。 ​4.3 跨部门协同机制​ · ​工具:风险联席会议制度(频次/议程/决策规则); · ​案例:某硬件制造商通过“供应链风险应急小组”实现芯片短缺风险共担。 成果输出:《IT企业风险应对预案库(含5类通用模板)》 ​模块五:实战演练与成果固化​ ​5.1 全天知识串联​ · ​任务:分组完成“某跨国IT企业风险规划”全案(风险识别→评估→应对)。 ​5.2 成果展示与反馈​ · ​机制:采用“高管评审团”(含CISO、外部审计专家)现场评分; · ​成果输出:《IT企业风险管理标准化手册(含20+工具模板)》。 ​课程设计亮点​ · ​双维度工具包:融合经典风险管理模型(如RACI)与IT行业工具(如威胁情报平台); · ​行业深度适配:覆盖芯片供应、数据安全、算法合规等核心风险领域; · ​文化落地指导:提供《漏洞赏金激励制度》《应急响应SOP》模板。

添加企业微信

1V1服务,高效匹配老师
欢迎各种培训合作扫码联系,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