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修平:中高层管理者安全合作

李修平老师李修平 专家讲师 1查看

课程概要

培训时长 : 1天

课程价格 :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课程分类 : 中高层管理

课程编号 : 43640

面议联系老师

适用对象

企业中高层管理者(CEO、事业部负责人、人力资源总监、部门总经理等)

课程介绍

​课程背景​

在VUCA时代背景下,中高层管理者面临组织僵化​(决策链条冗长)、团队动力不足​(新生代员工价值观冲突)、创新乏力​(技术投入与商业回报失衡)等挑战。教练式管理通过赋能个体、激活团队、推动变革,成为突破组织瓶颈的关键方法论:

· 个体层面:缩短人才成长周期(如从“执行者”到“领导者”);

· 团队层面:提升跨部门协作效率(如市场部与技术部的需求对齐);

· 组织层面:构建持续创新文化(如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

​课程收益​

1. 底层逻辑:掌握教练式管理的核心理念与与传统管理的本质区别;

2. 实战工具:学会GROW模型、ORID反思法、非暴力沟通等工具在不同场景的应用;

3. 场景覆盖:覆盖战略落地​(如新产品研发)、组织变革​(如并购后文化整合)、危机管理​(如突发舆情应对);

4. 文化塑造:推动结果导向成长型思维的融合(如OKR与员工发展的结合)。

​课程时间​:1天(6小时)

​授课对象​:企业中高层管理者(CEO、事业部负责人、人力资源总监、部门总经理等)

​课程特色​

· 高度通用性:案例覆盖科技、金融、零售、医疗等多行业,提炼普适性管理逻辑;

· 工具结构化:提供可直接套用的《管理者教练能力评估表》《团队赋能行动计划》;

· 强互动性:通过角色扮演​(如“高管团队战略分歧调解”)、沙盘推演​(如“企业社会责任危机公关”)深化学习成果。

​课程大纲​

​模块一:心理安全——团队信任的基石​

1.1 心理安全的定义与价值

· 案例:某跨国企业通过​“透明沟通文化”​将员工沉默率降低50%,年节省成本超千万美元;

· 数据:心理安全的团队,决策效率提升30%(麦肯锡调研)。

1.2 通用行业的心理安全挑战

· 工具:​​“安全感自评表”​​(匿名评估团队信任水平);

· 练习:分析“某部门因员工提出流程改进建议被领导公开批评”的深层原因。

1.3 构建心理安全的四大实践

· 案例:联合利华通过​“员工声音计划”​鼓励基层员工参与战略决策;

· 工具:​​“安全发言四步法”​​(提问→假设→验证→行动)。

场景模拟:高管团队会议上“新人质疑现有商业模式”​

· 角色:CEO、COO、新晋事业部负责人;

· 任务:通过​“假设验证法”​化解“传统零售转型线上化”的争议。

成果输出:《企业团队心理安全建设方案》

​模块二:相互尊重——多元观点的价值碰撞​

2.1 尊重在协作中的体现

· 案例:某金融集团通过​“跨部门创新实验室”​整合技术、业务与风控团队的智慧;

· 数据:尊重型团队的创新提案数量是权威型团队的2.8倍(哈佛商学院研究)。

2.2 处理分歧的黄金法则

· 工具:​​“需求优先级矩阵”​​(价值 vs. 成本 vs. 风险);

· 练习:为“营销团队拒绝技术部门提出的用户体验改进方案”设计解决方案。

2.3 建立尊重的文化机制

· 案例:某医疗集团通过​“跨学科轮岗计划”​促进医生与管理人员的相互理解;

· 工具:​​“文化包容性评估矩阵”​​(识别团队协作盲区)。

场景模拟:跨部门技术选型冲突调解

· 角色:产品经理、CTO、投资人;

· 任务:通过​“价值-可行性”辩论达成共识(如“AI客服 vs. 人工客服”)。

成果输出:《企业团队尊重文化落地计划》

​模块三:非暴力请求——冲突的高效解决​

3.1 非暴力沟通的核心逻辑

· 工具:​​“观察-感受-需求-请求”四步法​(如“项目延期→影响客户交付→希望调整资源分配”);

· 案例:某零售企业通过​“同理心沟通培训”​将员工流失率从30%降至15%。

3.2 通用场景中的高频冲突化解

· 工具:​​“冲突调解RACI矩阵”​​(明确决策者与执行者);

· 练习:设计“研发团队与市场团队在产品功能优先级上的争议调解方案”。

3.3 从对抗到协作的转变

· 工具:​​“ORID反思法”​​(客观事实→主观反应→价值解析→行动决策);

· 案例:某能源企业通过​“跨部门复盘会”​将设备故障率降低40%。

场景模拟:管理层与员工的“绩效改进面谈”​

· 角色:部门总监、HRBP、员工;

· 任务:通过​“非暴力沟通四步法”​重构“工作拖延问题”的对话焦点。

成果输出:《企业团队非暴力沟通工具箱》

​综合演练:组织全场景安全合作实战​

4.1 全天知识串联

· 任务:分组完成“某跨国企业并购后文化冲突”案例分析,输出完整的安全合作转型方案​(心理安全措施+尊重文化机制+非暴力沟通工具)。

4.2 成果展示与反馈

· 机制:采用​“跨行业评审团”​模式,由企业管理专家、教练导师、HR负责人组成评审组进行现场评分。

成果输出:《企业安全合作标准化手册》(含20套工具模板)

​课程设计亮点​

· 双维度工具包:融合战略落地工具​(如平衡计分卡)与人性化管理工具​(如员工心理测评);

· 行业普适性:案例覆盖产品创新、组织变革、危机管理等核心职能领域;

· 文化落地指导:提供《管理者沟通话术库》《员工成长型思维培养指南》。

李修平老师的其他课程

• 李修平:中层管理者执行行为设计
​课程背景​中层管理者在组织中承担承上启下的关键角色,却常面临执行效率低下​(如目标偏差)、团队动力不足​(如员工倦怠)、行为模式固化​(如抗拒变革)等问题。本课程通过福格行为模型,帮助管理者从动机驱动、能力匹配、提示优化三维度重构团队行为设计,实现从“被动执行”到“主动担当”的转变。​课程收益​1. ​模型理解:掌握福格行为模型(动机×能力×提示)的核心逻辑与应用场景;2. ​工具实战:学习动机调研、能力差距分析、行为触发机制设计等工具;3. ​场景迁移:通过制造业、服务、IT等跨行业案例(如质量改进、服务标准化、技术落地)制定执行策略;4. ​领导力提升:培养“行为设计师”思维,推动团队从“任务执行”向“价值创造”升级。​课程时间​:1天(6小时)​授课对象​:各行业中层管理者(部门经理、项目经理、运营主管等)​课程特色​· ​跨行业适配:覆盖质量管控、服务优化、技术创新等通用场景;· ​强互动性:每节课包含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工具实操(如设计“行为提示看板”);· ​数字化工具:演示低代码平台(如飞书多维表格)、数据分析工具(如Power BI)的行为设计功能。​课程大纲​​模块一:动机设计——激活团队的内在驱动力​1.1 福格模型的底层逻辑​· 理论:行为发生需同时满足动机(Why)​、能力(Can)​、提示(Prompt)​三要素;· 案例:某制造企业通过“精益改善提案奖”激发员工参与质量改进的热情。1.2 动机驱动的实战工具​· 工具:​动机三维地图​(自主性/胜任感/归属感);· 练习:为“降本增效项目”设计激励机制(如“成本节约分红计划”)。1.3 场景模拟:破解“员工抵制变革”的动机陷阱​· 模拟:某零售企业推行“线上化服务”遭遇员工抵触,如何通过“试点成功故事”重塑信心(动机绑定)。成果输出:《团队动机诊断报告》​模块二:能力设计——构建高效执行的技能基础​2.1 能力不足的典型表现​· 案例:某服务企业因员工缺乏投诉处理技巧导致客户满意度下降;· 工具:​能力四象限模型​(硬技能/软技能/知识储备/行为习惯)。2.2 能力提升的实战方法​· 工具:​个性化成长路径图​(基于岗位需求定制培训计划);· 练习:为“新任管理者”角色设计“3个月领导力跃迁计划”。2.3 场景模拟:攻克“技术应用瓶颈”的能力短板​· 模拟:某医疗企业通过“AI辅助诊断系统”培训提升医生使用熟练度(能力+提示结合)。成果输出:《团队能力提升方案》​模块三:提示设计——优化行为触发的环境与机制​3.1 提示的力量:从“想做”到“立刻行动”​​· 理论:提示需满足可见性​(如醒目标签)、即时性​(如任务到期提醒)、可操作性​(如一键提交入口);· 案例:某物流公司通过“电子围栏打卡”减少配送员漏签问题。3.2 提示设计的工具​· 工具:​行为触发矩阵​(高频/低频×高价值/低价值);· 练习:设计“晨会任务看板”(明确今日目标/风险预警/协作需求)。3.3 场景模拟:打破“流程拖延”的提示黑洞​· 模拟:某设计公司通过“截止日期倒计时插件”提升项目交付准时率(提示+规则约束)。成果输出:《团队行为提示清单》​综合演练:执行行为设计方案的制定与优化​4.1 全天知识串联​· 任务:分组完成一个跨行业案例分析(如“如何通过福格模型提升门店客流量”),要求设计动机、能力、提示三项改进措施。4.2 成果展示与反馈​· 模式:采用“画廊漫步法”(Gallery Walk)对各组方案进行交叉评审,强调逻辑严谨性与落地性。成果输出:《团队执行行为优化方案》​课程设计亮点​· ​通用性强:案例覆盖制造业(质量改进)、服务业(客户体验)、IT行业(技术落地)等场景;· ​工具实用化:提供可直接套用的模板(动机调研表、能力差距矩阵、行为提示看板);· ​行为可视化:通过流程图、甘特图等工具将抽象模型具象化。​适配调整建议​· ​制造业:增加“设备操作标准化”“安全生产行为设计”案例;· ​服务业:深化“客户旅程触点优化”“服务关键时刻管理”模块;· ​IT行业:侧重“代码审查机制”“敏捷开发行为规范”场景。
• 李修平:中层管理者组织能力提升
课程背景 中层管理者在多元行业(如制造、零售、教育等)中普遍面临战略目标模糊、跨部门协同低效、组织能力与业务需求脱节等挑战。传统“经验驱动型”管理易导致资源错配、创新滞后及目标落地偏差。本课程聚焦跨行业共性场景,从战略目标分解、组织成功标准制定、业务驱动因素分析三大核心维度,结合典型案例与工具演练,帮助中层管理者构建系统性组织能力,推动战略高效落地与业务持续增长。 课程收益 战略承接:掌握战略目标分解工具(平衡计分卡、OKR),确保目标与业务深度对齐; 标准量化:定义组织成功标准(如财务健康度、客户价值、流程效率),建立可衡量的绩效体系; 驱动分析:识别关键业务驱动因素(市场、技术、人才),优化资源配置与决策效率; 输出工具:形成《战略分解地图》《组织能力评估表》等即用模板。 课程时间:1天(6小时) 授课对象:各行业中层管理者(部门总监、业务负责人、区域经理等) 授课方式:理论讲解20%+案例分析30%+小组研讨30%+成果展示20% 课程特色: 案例普适性:覆盖制造、零售、教育等多行业场景; 工具易用性:适配通用管理需求(如平衡计分卡、ICE评分法); 成果可复制:输出模板可快速应用于组织优化与战略落地。 课程大纲 一、战略目标分解:从“愿景”到“可执行” >战略解码工具:平衡计分卡(BSC) 工具:平衡计分卡四维度(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 案例分析:《某跨国零售企业如何实现“全渠道增长”》 战略目标:3年内线上收入占比提升至40%; 分解逻辑: 财务维度:线上GMV增长50%; 客户维度:NPS评分≥80; 流程维度:订单履约时效≤24小时; 学习维度:数字化人才占比≥30%。 >OKR在跨部门协同中的应用 工具:OKR目标对齐框架(目标-关键结果-责任人) 场景模拟:《市场部与供应链部的“库存优化”冲突》 冲突点:市场部需快速上新,供应链部需控制库存成本; 解决策略: 目标对齐:设定“库存周转率提升20%”为共同目标; 数据驱动:通过销售预测模型动态调整采购计划。 实操演练:学员设计某业务线的季度OKR模板。 成果输出:《战略分解地图》 二、组织成功标准:从“主观评价”到“量化共识” >定义组织成功的四大维度 工具:组织能力评估模型(业务增长-客户价值-运营效率-团队活力) 案例分析:《某教育机构如何通过“学员留存率”定义成功》 标准设计: 业务增长:年度营收增长25%; 客户价值:学员续费率≥60%; 运营效率:课程交付周期缩短30%; 团队活力:员工主动改进提案≥100项/年。 >KPI与OKR的融合设计 工具:KPI-OKR联动表(量化指标-关键结果-责任人) 场景模拟:《如何平衡“成本控制”与“服务质量”》 策略: KPI设定:单位服务成本下降10%; OKR支撑:关键结果包括“客户满意度≥4.5分”“流程自动化率提升50%”。 实操演练:学员为某团队设计组织成功标准。 成果输出:《组织能力评估表》 三、业务驱动因素:从“经验决策”到“数据洞察” >识别关键业务驱动因素 工具:业务画布(客户细分-价值主张-核心资源-收入模型) 案例分析:《某快消品企业如何通过“渠道下沉”驱动增长》 驱动因素: 市场驱动:三四线城市覆盖率提升至80%; 技术驱动:数字化分销系统上线; 人才驱动:区域经理培训覆盖率100%。 >资源配置优先级模型 工具:ICE评分法(影响力-信心-易用性) 场景模拟:《有限预算下选择“品牌营销”还是“产品创新”?》 评估逻辑: 品牌营销:影响力(高)、信心(中)、易用性(低); 产品创新:影响力(中)、信心(高)、易用性(高); 决策输出:优先投入产品创新,同步试点精准营销。 实操演练:学员为某业务部门制定资源分配方案。 成果输出:《业务驱动因素分析表》 四、组织能力升级:从“单点优化”到“系统迭代” >组织能力提升的PDCA循环 工具:PDCA+根因分析(鱼骨图) 案例分析:《某物流企业如何通过“流程再造”降低损耗》 计划:识别仓储环节损耗根因(操作失误、设备老化); 执行:标准化操作培训+关键设备升级; 检查:损耗率从8%降至2%; 调整:优化巡检机制并推广至全网。 >文化驱动组织能力 工具:文化落地三杠杆(制度-行为-符号) 场景模拟:《如何建立“客户至上”的服务文化》
• 李修平:中层管理者流程管理
​课程背景​ 中层管理者普遍面临流程效率低下​(如跨部门协作延迟)、标准执行偏差​(如审批环节冗余)、客户需求响应滞后​(如订单交付周期不稳定)等问题。本课程通过全生命周期流程管理方法论,帮助管理者构建以客户价值为核心的敏捷流程体系,实现降本增效、风险管控与组织韧性增强的三重目标。 ​课程收益​ ​通用方法论:掌握流程管理的核心逻辑(如PDCA循环、价值流分析),可迁移至任何行业; ​工具包即用:学会使用流程图绘制工具、瓶颈识别矩阵、客户旅程地图等通用工具; ​场景全覆盖:覆盖供应链协调、项目交付、客户服务、产品研发等高频通用场景; ​数据驱动决策:通过流程KPI仪表盘量化优化效果(如交付周期缩短率、客户满意度提升)。 ​课程时间​:1天(6小时) ​授课对象​:企业中层管理者(部门负责人、项目经理、运营主管等) ​课程特色​ ​高度通用性:案例覆盖制造业、服务业、互联网等多行业(如电商物流、医院急诊、软件开发); ​工具结构化:提供可直接套用的《流程优化检查清单》《跨部门协作RACI矩阵》; ​强互动性:通过角色扮演​(如“紧急订单处理”)、沙盘推演​(如“供应链中断危机”)深化学习成果。 ​课程大纲​ ​模块一:流程思维——从职能割裂到价值流动​ 流程管理的底层逻辑​ 理论:​流程的价值链理论——识别哪些环节创造客户价值,哪些是浪费; ​通用案例:某电商企业因“客服与物流信息未同步”导致客户投诉激增。 流程诊断工具​ 工具:​价值流图(VSM)​——可视化识别流程中的浪费点(如等待时间、库存积压); 练习:分析“某企业新产品上市周期长”的现有流程,绘制价值流图并标记改进点。 场景模拟:医院急诊室的流程瓶颈​ 角色:急诊科主任、护士长、设备维护员; 任务:在30分钟内通过价值流图找出分诊系统卡点并提出改进方案。 成果输出:《流程价值流诊断报告》 ​模块二:流程设计——构建标准化与弹性的平衡体系​ 2.1 流程设计的二元性​ ​对比分析: ​标准化流程:某连锁超市的“收银结算SOP”; ​弹性流程:某设计公司的“项目需求变更响应机制”。 2.2 设计工具​ 工具: ​标准化流程:​SOP模板​(步骤、标准、责任人); ​弹性流程:​情景决策树​(不同场景的响应策略)。 练习:为“企业年会活动筹备”设计标准化流程(场地布置)与弹性预案(突发天气应对)。 2.3 场景模拟:软件开发项目的敏捷迭代​ 任务:产品经理如何协调开发、测试团队,通过用户故事地图优先级排序功能模块。 成果输出:《标准化/弹性流程设计说明书》 ​模块三:流程运营——从纸上谈兵到动态管控​ 3.1 流程落地的三大挑战​ 案例:某企业引入ERP系统后,因员工培训不足导致3个月流程停滞; 数据:70%的流程改进失败源于员工习惯阻力​(引用Harvard Business Review)。 3.2 运营监控工具​ 工具: ​实时仪表盘:监控订单处理时效、设备利用率等关键指标; ​客户反馈闭环系统:将差评工单自动触发整改流程。 练习:使用流程KPI仪表盘分析“某企业交付周期波动”问题,制定改进方案。 3.3 场景模拟:跨国公司的跨时区协作​ 角色:项目经理、海外团队负责人、翻译支持; 任务:通过异步沟通工具​(如Slack+文档协作)协调时差问题,确保项目节点准时交付。 成果输出:《流程运营监控与改进计划》 ​模块四:流程优化——持续改进的敏捷方法论​ 4.1 敏捷优化模型​ 理论:​精益生产五大原则​(消除浪费、定义价值、流动、拉动、尽善尽美); ​通用案例:某企业通过“合并冗余审批环节”将采购周期从45天缩短至15天。 4.2 优化工具箱​ 工具: ​根因分析法:​5Why分析定位“客户退货率高”的根本原因; ​实验设计:通过A/B测试对比不同广告投放策略的转化率。 练习:针对“某企业员工报销流程繁琐”问题,提出端到端优化方案。 4.3 场景模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流程​ 任务:企业高层如何协调生产、供应链、公关部门,快速启动“居家办公+无接触配送”机制。 成果输出:《流程优化实施路线图》 ​综合演练:跨行业流程优化实战​ 4.1 全天知识串联​ 任务:分组完成“某跨境电商物流时效提升”(流程设计)与“某企业客户投诉处理体系升级”(流程优化)双案例分析,输出完整方案。 4.2 成果展示与反馈​ 机制:采用​“跨行业评审团”​​(由制造业、服务业、互联网专家组成)进行现场评分与建议。 成果输出:《通用流程管理标准化手册》(含20套工具模板) ​课程设计亮点​ ​双维度工具包:融合精益生产理念​(消除浪费)与数字化工具​(如低代码平台); ​行业普适性:案例覆盖供应链、研发、客服、人力资源等核心职能领域; ​文化落地指导:提供《流程管理推行手册》(含员工激励话术、变革管理策略)。

添加企业微信

1V1服务,高效匹配老师
欢迎各种培训合作扫码联系,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