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背景
制造业中层管理者常面临生产目标冲突(如交期与质量的矛盾)、跨部门协作障碍(如生产与采购的物料争议)、员工管理危机(如新工艺推广引发的抵制)等问题。本课程通过四步法框架(观察事实→情绪管理→联结需求→合作方案),帮助管理者穿透表象矛盾,聚焦核心诉求,最终实现降本增效与团队稳定的双重目标。
课程收益
行业针对性:掌握制造业冲突管理专属方法论(如设备故障责任划分、工艺改进争议处理);
工具落地化:学会使用生产异常追溯表、员工情绪波动监测图等制造业实用工具;
场景全覆盖:覆盖车间班组矛盾、供应链上下游冲突、管理层与一线员工对立等高频场景;
文化融合:构建精益生产理念下的冲突解决机制,推动持续改进。
课程时间:1天(6小时)
授课对象:制造业中层管理者(车间主任、生产主管、供应链经理、质量主管等)
课程特色
深度行业适配:案例全部基于制造业场景(如设备抢修责任争议、计件工资与质量标准的冲突);
工具结构化:提供可直接应用于车间的模板(如《生产异常根因分析表》《员工技能匹配度评估表》);
现场实操性强:通过模拟设备故障应急会议、跨部门协调会等真实场景深化学习。
课程大纲
模块一:观察事实——从生产异常到责任归属
制造业冲突的核心场景
案例:因设备突发故障导致订单延期,生产主管与维修团队互相指责责任归属;
数据:制造业70%的停工时间源于人为操作失误与设备维护争议(引用权威制造业报告)。
事实挖掘工具
工具:5W2H生产异常追溯表(What/Why/When/Where/Who/How/How much);
练习:针对“某车间因原料不合格导致批量报废”事件,完成事实核查与责任链分析。
场景模拟:生产线停产的紧急复盘会
角色:生产经理、设备主管、班组长、质检员;
任务:在30分钟内通过事实复盘明确责任方并提出改进措施。
成果输出:《生产异常根因分析报告》
模块二:情绪管理——化解车间冲突的“高压阀”
2.1 制造业情绪爆发的典型场景
案例:员工因连续加班导致疲劳作业失误被公开批评,引发全车间抗议;
数据:制造业一线员工情绪问题导致**效率下降20%-30%**(引用企业调研数据)。
2.2 情绪疏导工具
工具:车间情绪温度计(每日10分钟匿名情绪反馈);
技巧:“三明治反馈法”在质量管理批评中的应用(肯定+建议+鼓励)。
2.3 场景模拟:新员工因操作不当引发的质量事故
任务:生产主管如何在15分钟内安抚员工情绪并避免后续抵触行为。
成果输出:《车间员工情绪管理日报表》
模块三:联结需要——平衡效率、质量与员工权益
3.1 制造业需求的底层逻辑
理论:马斯洛需求在车间场景的体现(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尊严需求→成长需求);
案例:老员工抵制自动化改造,实为担心失业而非技术本身。
3.2 需求联结工具
工具:制造业需求优先级矩阵(成本 vs. 质量 vs. 交付时效 vs. 员工满意度);
练习:针对“推行计件工资与计时工资并存制度”的争议,分析各方核心诉求。
3.3 场景模拟:技术升级中的新旧工艺派系斗争
任务:生产主管如何协调技术骨干(主张自动化)与老员工(担忧技能淘汰)的矛盾。
成果输出:《员工需求-企业目标匹配方案》
模块四:合作方案——从冲突到精益生产的转化
4.1 制造业冲突解决策略
理论:托马斯-基尔曼模型在制造业的应用(如设备采购争议中选择“妥协”还是“合作”);
案例:某车企通过跨部门创新小组整合研发与生产部门的工艺标准争议。
4.2 合作方案工具
工具:利益整合表(整合生产部与采购部的成本与交期需求);
练习:针对“供应商交货延迟影响生产计划”的冲突,设计三方共赢协议。
4.3 场景模拟:工厂扩建引发的部门资源争夺战
任务:生产部、仓储部、安全部门如何就新车间布局达成共识。
成果输出:《跨部门协作备忘录》
综合演练:制造业冲突管理的完整闭环
4.1 全天知识串联
任务:分组分析“某家电企业因芯片短缺导致产线停摆”案例,完成事实核查、情绪安抚、需求分析与合作方案设计。
4.2 成果展示与反馈
机制:采用“制造业评审团”模式,由车间主任、HR代表、精益生产顾问组成评审组打分。
成果输出:《制造业标准化冲突管理手册》(含10套工具模板)
课程设计亮点
强实操性:所有工具均可直接用于车间管理(如《班组长交接班异常记录表》);
行业深度适配:案例覆盖设备管理、质量控制、工艺改进、供应链协调等核心场景;
文化落地:融入精益生产理念(如通过冲突管理减少浪费、提升人均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