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背景
在IT行业技术迭代加速与组织变革常态化的背景下,管理者普遍面临复杂问题处理能力不足(如局部优化导致全局失衡)、决策碎片化(缺乏系统性分析框架)、解决方案短视(治标不治本)等挑战。本课程通过“问题诊断-重构-策略-落地”全链条训练,帮助管理者掌握系统性分析方法,提升决策质量与组织韧性。
课程收益
1. 方法论掌握:学会“问题树分析”“根因分析法(RCA)”“利益相关者地图”等系统性工具;
2. 能力提升:具备跨部门协作、资源统筹、长期价值导向的决策能力;
3. 行为改变:通过案例模拟推动从“经验直觉”到“结构化思维”的转变;
4. 文化塑造:构建IT组织内“问题即机遇”的创新文化。
课程时间:1天(6小时)
授课对象:IT企业高管、技术总监、项目经理、运维负责人
课程特色
· 行业深度适配:案例覆盖谷歌“数据中心故障应急”、微软“Azure安全漏洞治理”、亚马逊“AWS服务中断危机”等标杆实践;
· 工具链完整:整合问题分析(鱼骨图)、策略制定(SWOT-RCA)、行动计划(OGSM)三大体系;
· 场景化训练:模拟“芯片供应链中断”“核心技术人才流失”“数据泄露事件”等高频复杂挑战。
课程大纲:
模块一:问题明确——穿透表象,定位本质
1.1 IT问题的定义与分类
· 案例:某云服务商因“客户投诉激增”盲目扩容服务器,反而引发成本失控(表面问题 vs. 根本矛盾);
· 工具:问题分类矩阵(战略层/战术层/操作层)。
1.2 问题描述的黄金法则
· 工具:5W2H分析法(Why-What-Where-When-Who-How-How Much);
· 演练:针对“线上支付系统频繁宕机”事件完成问题陈述框架。
1.3 问题优先级判定
· 工具:艾森豪威尔矩阵(紧急/重要四象限);
· 案例:微软通过“关键路径法”聚焦Windows系统漏洞修复。
成果输出:《问题定义与优先级矩阵》
模块二:问题重构——跳出框架,全局视角
2.1 IT系统的核心矛盾
· 案例:某社交平台因“功能冗余”导致用户流失(技术复杂度 vs. 用户体验);
· 工具:系统动力学(SD)模型简介(反馈循环与延迟效应)。
2.2 根因分析法(RCA)实战
· 工具:5Why分析法(某电子产品“退货率高”案例追溯);
· 演练:分组分析“数据中心冷却系统故障”的根本原因。
2.3 利益相关者地图绘制
· 工具:利益相关者影响力-利益矩阵;
· 案例:某AI芯片公司平衡“研发团队创新诉求”与“客户技术兼容性需求”。
成果输出:《根因分析报告》《利益相关者行动清单》
模块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创新与可行性平衡
3.1 IT战略的三大维度
· 工具:SWOT-RCA整合框架(优势/劣势/机会/威胁-根因关联);
· 案例:Netflix从DVD租赁到流媒体订阅的战略转型。
3.2 技术创新方案生成
· 工具:SCAMPER创新法(某航空公司“非座位定价”模式设计);
· 演练:为“传统金融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出突破性方案。
3.3 方案可行性评估
· 工具:风险评估矩阵(概率×影响)与技术可行性分析;
· 案例:特斯拉通过“超级工厂”垂直整合破解产能瓶颈。
成果输出:《可行性方案评估表》《创新提案路演PPT》
模块四:解决问题的行动计划——从决策到落地
4.1 IT行动计划的黄金公式
· 工具:OGSM模型(Objective-Strategies-Gaps-Actions-Measurements);
· 案例:谷歌通过“Project Aristotle”研究团队幸福感提升工程效能。
4.2 跨部门协作与资源统筹
· 工具:RACI矩阵在“新产品发布”中的实践;
· 演练:模拟“技术部与市场部在功能优先级上的冲突调解”。
4.3 技术变革管理与风险控制
· 工具:变革阻力应对策略(如“紧迫性-重要性”四象限);
· 案例:柯达数码转型的失败教训与富士胶片的成功突围。
成果输出:《跨部门协作行动计划》《变革风险管理方案》
实战沙盘与成果固化
4.1 全天知识串联
· 任务:分组完成“某跨国企业AI芯片供应链中断危机”沙盘推演(问题诊断-策略制定-资源调配)。
4.2 成果展示与反馈
· 机制:“红队挑战+蓝队优化”模拟“技术升级投资 vs. 短期成本控制”争议场景;
· 成果输出:《系统性问题解决能力评估报告》《个人改进承诺书》。
课程设计亮点
1. 双维度工具包:融合经典管理理论(系统动力学、RCA)与IT行业工具(OGSM、RACI);
2. 分层适配性:覆盖高层战略决策(如技术路线规划)、中层策略执行(如跨部门协同)、基层问题解决(如故障应急响应);
3. 行为改变驱动:通过“数据中心故障应急演练”“技术伦理辩论”等高还原度场景推动认知到行为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