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企业中,培训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公司的整体业绩。然而,许多企业在选择内训师时,往往忽视了专业的培训技能(TTT)系统培训的重要性。根据2017年《培训杂志》的一项调研,5000家企业的参与者中发现,许多内训师在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的情况下就上岗授课,导致培训的有效率低至16%。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发生?
许多内训师在授课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扰。首先,他们在面对需要开发的课题时,常常不知道从何讲起。其次,自己制作的PPT往往缺乏逻辑性,内容堆砌而成,难以引起学员的兴趣。更有甚者,内训师们的课程内容大多是公司内部资料的简单搬运,导致PPT图文不匹配,结构混乱,信息量过大,学员难以消化。因此,培训课程的设计迫切需要系统化的指导和方法论。
在面对这些问题时,课程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课程设计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内容搬运过程,更是一个系统性的思维训练。通过有效的课程设计,内训师可以更加清晰地传达知识,帮助学员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培训的有效性。这就像一名优秀的运动员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练,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和学习。
为了帮助内训师们打破传统的培训模式,本课程将会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包括课程开发的流程、关键步骤以及教学目标的明确等。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参与者将能够掌握有效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工具,提升课程的质量与效果。
在设计课程之前,内训师需要首先理解企业的培训需求。企业组织培训的目的是什么?它希望通过培训解决哪些具体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内训师可以更好地定位课程内容。使用“精品课程定位表”工具,内训师能够分析现有课程与企业需求的吻合度,从而优化课程纲要。
在课程开发中,内训师需要运用四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分别是大夫思维、建筑师思维、咨询师思维和设计师思维。这四种思维的结合能够帮助内训师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成功的课程设计离不开明确的教学目标。内训师需要自问:“我为什么要讲这个课程?”通过对课程卖点与买点的分析,内训师可以更清晰地把握课程的核心内容。此外,基于问题的课程开发思路,可以帮助内训师从实际工作情境中发现问题,并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案。
课程的破题图是帮助内训师理清思路的重要工具。通过绘制本课题的《破题图》,内训师可以更加直观地呈现课程结构,确保课程内容围绕解决问题展开。此外,利用大夫的思维进行问诊,内训师可以通过心态、知识和技能三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开出合理的“药方”,即课程的目录素材库。
在设计课程时,内容的聚焦至关重要。内训师需要明确课程目标,并避免将教学目标混淆。通过本杰明·布鲁姆的学习法,内训师可以从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方面进行课程内容的聚焦。同时,课程的二级目录设计也可以通过“为什么、什么、如何”这三步走的逻辑进行梳理。
课程设计中,课程关系模型的运用可以帮助内训师更好地组织课程内容。无论是金字塔模型、知识经验型课题模型,还是问题解决型课题模型,都能为课程的结构提供清晰的指导。通过将课程内容分层次设计,内训师可以确保课程逻辑清晰,学员易于理解。
优质的课程内容不仅来自于内训师的经验积累,还需要外部素材的辅助。通过整理资料数据、信息观点以及方法工具等,内训师可以大大丰富课程内容,提高学员的学习体验。具体而言,内训师可以利用视频、音频、案例、故事、图片等多种形式,增强课程的趣味性与互动性。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内训师还可以通过外部搜索案例的方法来获取灵感与新思路。这七大类型的案例包括成功案例、失败案例、创新案例、常见问题案例、最佳实践案例等,能够帮助内训师更好地理解行业趋势与需求。
通过对课程设计的深入探讨,内训师能够掌握系统的课程开发与设计方法。这不仅提升了他们的专业能力,更能有效地解决企业在培训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课程破题的重要性在于它帮助内训师明确培训目标,从而设计出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课程内容。最终,培训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企业文化和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为了确保培训的有效性,企业应重视内训师的培训和发展,通过系统的课程设计与实施,使培训真正成为提升员工能力和企业竞争力的有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