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间,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形成了庞大的存量资产。这些资产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资产却出现了低效闲置的现象。如何有效挖掘这些低效资产的价值,成为了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结合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深入分析低效资产的价值挖掘路径,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和创新模式,推动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我国国有资产经过多年的投资建设,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管理体系。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国办发〔2022〕19号),有效盘活存量资产,形成存量资产与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对于提升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水平、拓宽社会投资渠道、降低政府债务风险和企业负债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国家针对国有资产管理的政策不断出台,旨在改善国有资本的分布结构和质量效益。例如,提出要创新盘活存量资产的模式和方法,强调国有资本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面对这些挑战,国有企业需要在管理上进行创新,特别是在低效资产的价值挖掘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
低效资产通常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未能产生预期收益的资产。这些资产可能由于管理不善、市场变化或技术落后等原因,导致其价值未能充分发挥。识别低效资产的特征,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价值挖掘。
对于低效资产的价值挖掘,需要采取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策略。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挖掘方式:
对低效资产进行科学的评估是挖掘其价值的第一步。通过专业的评估机构,对资产的市场价值、使用状态、潜在收益等进行全面分析,找出资产的真实价值。
对于无法通过自身运营产生收益的低效资产,可以考虑通过租赁或转让的方式进行处置。例如,部分国有企业可以将闲置的土地、房产进行租赁,获取稳定的收益,或通过市场交易将资产转让给有需求的企业。
通过对低效资产进行改造或升级,可以提升其使用效率。例如,天津市河西区泰达控股的爱米斯保租房项目,通过改造闲置房屋,提升了物业的使用率,增加了租金收入。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能够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盘活低效资产。例如,河北省秦皇岛市污水污泥处理PPP项目,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实现了资产的有效利用。
REITs能够将低效资产打包,通过证券化的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例如,深圳的安居保障性租赁住房REITs项目,成功地将闲置资产转变为可持续的现金流来源。
以下是一些成功挖掘低效资产价值的案例,这些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这个项目通过对旧有的办公楼进行改造,提升了建筑的使用效率,同时引入了新的租户,增加了租金收益。通过科学的市场分析和有效的项目管理,实现了资产的保值增值。
徐矿集团通过对老旧矿区的生态修复和功能转型,将闲置的矿区转变为旅游景区,既保护了环境,又创造了新的经济价值。
在盘活低效资产的过程中,政策支持是至关重要的。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为资产盘活提供便利。同时,要加强风险管理,确保在盘活过程中合法合规,降低企业运营风险。
通过减税降费等政策,降低企业的负担,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低效资产的盘活工作。同时,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对优质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在资产盘活过程中,要建立健全的风险防控体系,确保资产处置的透明和合规。通过法律法规的保障,增强企业的信心,促进更多企业参与到低效资产的挖掘中来。
低效资产的价值挖掘是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科学的管理、创新的模式和有效的政策支持,国有企业可以有效盘活存量资产,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未来,随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与创新,我们有理由相信,低效资产的挖掘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不仅要关注短期的经济收益,更要注重可持续发展,通过不断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整体的资产管理水平,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